跳转到路径导航栏
跳转到正文内容

天士力坦然应对“毒丸事件”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09年02月25日 02:14  证券日报

  科技真相下的“传言”能否不攻自破?

  □ 本报记者 尹 烁 周 游

  三聚氰胺”事件之后,国民对于医药食品安全问题空前关注,投资者面对上市公司突如其来的“质量门”、“安全门”手足无措,而上市医药公司天士力更是被动卷入“毒丸事件”的漩涡中。

  不过,对于天士力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“疗效差,有毒副作用”的“权威质疑”,国家药监局在日前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,将此质疑定位为“传言”。

  “权威研究”自相矛盾

  数年前,质疑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的权威人士就和天士力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  此前,该权威人士会同王永炎、肖培根院士、刘昌孝院士和张伯礼教授等参与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的技术鉴定,对该项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
  另外,该权威人士对复方丹参滴丸的开发、产品质量有过较肯定的评论。“复方丹参片(胶囊)改进生产工艺,精制成复方丹参滴丸后,由滞销变为畅销,成为老药二次开发成功的范例。”“复方丹参滴丸虽然(只)有一家生产,(但)产品质量较为稳定”。

  在《中国中西医结合》杂志,该人士对该产品的副作用有较全面的阐述:“(《丹参大全》)临床研究报告甚多,特别是有关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报告多达1074篇,累计病例数达42100例。”

  然而,令人不解的是该权威人士的前后反复无常。一改此前对于复方丹参滴丸的肯定和赞赏,转身对其毒副作用“加以抨击”。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.1%,一年大概有100万人用药,那么一年就要有三万多人有不良反应,就有毒副作用,这个发生率就太高了。”

  该权威人士口中所称“3.11%的不良反应”出自《丹参大全 临床研究》一书。书中第255页称,“有明确记载报道副作用66篇,总病例数5169例。有副作用产生的病例共161例,占3.11%。”

  但是,按照其此前评价《丹参大全》一书所称的数据,即42100例的累计病例,以及161例的“不良”,“100万人中有3万人不良反应”的“结论”难免有点危言耸听。

  不过,“不良反应”的研究结论还是在投资者和消费者中间产生影响。受此事件影响,停牌当日天士力股票半天的交易额就已经超过3.5亿元。

  一位正在药店购买复方丹参滴丸洪姓市民说:“因为心脏不好,这个药是我的常备药,药效还不错,服药期间也没有出现过不良反应”。虽然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了对复方丹参滴丸的信任,但也有部分人表示受到了传言困扰:“我们从电视上看到,说复方丹参滴丸具有不良反应,我父亲服这种药多年,如果药真有问题怎么办啊?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对记者表示。“多亏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及时澄清,但老人可没少受折腾。”

  对于上述权威人士的“研究”,天士力集团认为,相关人士以学术研究为名,编造事实,纯属商业行为、利益驱动,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和投资者,损害了公司声誉,给公司和投资者造成了严重影响和误导。

  天士力提醒,消费者不要被这些不端行为诱导和欺骗。同时,我们保留诉诸法律途径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  天士力的危机公关意识

  “传言”出炉半日,即被澄清,天士力的股价亦止跌回升辗转盘上。

  天士力面对危机的从容应对,或许与其长久的IR(投资者关系)机制不无关系。

  “让投资者放心,让消费者满意”,董事长闫希军对公司的市场定位更像是一种哲学的理念。公司上市不久,高管团队即北上南下,对各机构拜访,深入沟通,相互了解。

  此番危机处置的快速淋漓,投资者关系的价值更是得以体现。

  “长效IR机制的建立与投资者关系的长期良好维护,使企业能够从容应对传言。”资深IR人士陈先生如是对记者解释。

  天士力的某机构投资者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天士力与投资者保持着长期稳定的沟通渠道,本次事件发生后,天士力在第一时间即与我们进行了沟通。

  “真正的投资者关系,是股东愿意与上市公司共荣辱,共存亡。”陈先生最后对记者表示。持续的沟通,持续的IR是天士力在资本市场的利器,这不仅是一个理念,更是一门艺术。“未雨绸缪,就不会有危机”,这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。

  据悉,刚刚公布2008年年报之后,公司高管们又再次结队奔赴投资者云集的深圳、北京和上海。

  传言危局的反思

  “可能我们的专家也好、学者也好回答一些问题,出于什么背景不是很清楚我想客观公正地对这个药进行评价和判断,我们大家应该更多有一个冷静地思考,而不是去找一些问题进行更大的炒作。”国家药监局注册司张伟司长的表态或许值得思考。

  市场人士认为,基于基本数据的科研和分析,是专家的专业要求,也是专家的社会责任。这就要求专家必须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、无功利的心态,进行科学、理性的研究和分析,尤其在牵涉面比较大的情况下,必须严谨和慎重。如果为着别的目的或商业利益,利用自己专家和权威的身份,发布不够严谨和论据并不充分的报告,不仅会给产品、给上市公司、给投资者造成严重影响,也会给专家和权威的形象抹黑。无论是“专家”、“学者”、“权威”的无心之失,抑或“出于什么背景”,它导致的是民众的惶恐不安,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无辜蒙难。

  一纸传言或许只是一场闹剧,但是这个过程却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不安和波动,给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。

    相关专题:

    天士力丹参滴丸质量风波


    新浪声明: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【 手机看新闻 】 【 新浪财经吧 】
Powered By Google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09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